


中山装之所以成为国服,是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引进西装并融入了中国传统理念和革命实践而形成的,在孙中山的倡导下得以推广,以至于成为革命的象征。中山装虽然源于西装,但更多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其典型款式特征为左右对称的四个带袋盖的贴袋,实际它来源于西方的军服,可容纳更多的物品;企领与单排扣相结合既内敛又庄严:采用三开身结构,保证了衣片的整一性,符合“幅布为衣”的传统衣文化;共有九粒纽扣,前门襟有五粒,四个口袋各有一粒。整个设计体现出一种东方的均衡美学,这与西服套装敞开式领口、不对称的胸袋设计相比显得更为庄重内敛,这也是中山装之所以成为华服最主要的文化原因。
中山装作为民族化礼服具有全天候特性,并且适用于国际规则的所有礼仪性场合,包括重大的国家典礼、国事访问等,最成功的案例是1979年,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访问美国,不习惯穿西装的邓小平,在晚宴上,用黑色中山装成功应对了卡特的塔士多礼服(国际主流社交惯例)。当邓小平举办记者招待会时,为应对区别于晚宴的级别,选择了灰色的中山装。这之后也成为国家领导人应对国际社交的惯例。例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60周年国庆典礼上穿着中山装表明具有国际第一礼服层级和民族国家意志的双重意义;江泽民主席在英女王和美国总统盛邀的国宴上穿着中山装应对燕尾服和塔士多礼服,这是继邓小平之后又一次中山装应对国际社交的经典案例。中山装的搭配同样是有讲究的,如裤子需与上衣同质同色,黑色袜子和黑色牛津鞋仍是遵循了晨礼服国际规则的传统。

